天和白马市场变成了北矿金融科技大厦,万容市场变成了奇安信集团总部楼宇,四达大厦变成了新动力金科中心,世纪天乐市场变成了北京金融科技中心……
西北二环外,一块块招牌的变化,折射着过去7年来“动批”的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历经30多年,“动批”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服装批发集散地。但这个头衔背后是难以缓解的发展困境——35万平方米的“动批”一共有12个市场、3万从业人员,鼎盛时期每天接待10万人;人多、货多、车多的同时,无照经营、假冒伪劣、黑车载客常有发生,更让人揪心的是消防隐患。
毫不夸张地讲,“动批”集交通拥堵、人口膨胀、资源紧张、环境脏乱等多种“大城市病”于一身。西城区曾算过一笔账:“动批”年均给西城带来约6000万元经济效益,但政府支付的管理年均费用却超1亿元。
如何对症下药根治“大城市病”?这是首都高质量发展必须面对的时代性课题。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高瞻远瞩,提出“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北京开出“疏解”的药方。
也是这一年,“动批”启动疏解,大批商户告别了北京,奔向河北、天津,寻找条件更好、资源更优的落脚之地。两年多后,最后一家市场东鼎市场闭市,“动批”正式谢幕。
很快,老“动批”迎来新蓝图:该地区恰好位于金融街与中关村之间,正在建设第一个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金科新区。
如今,“动批”又成为转型升级的鲜活样本。金科新区支持监管科技、银行科技、保险科技、金融安全和支撑金融科技的创新型专业服务发展,金融科技企业总数超过100家,年收入超过1000亿元,“动批”华丽转身。
与此同时,京华大地也因“疏解”而巨变。
全国首个以治理“大城市病”为目标的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在北京落地。这背后,不仅是到2020年底累计2.34万件的全市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数量,更为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打开了更大空间。科技、商务、文化、信息等高精尖产业的新设市场主体持续增加,占比由2013年的40%攀升至2020年的60%。
路走通了,疏解的脚步越来越快。2014年以来,全市累计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2800余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980余个。疏解之处腾笼换鸟,迎来高精尖产业,又加快补齐便民服务设施,建设提升6600多个便民商业网点,让老百姓成为疏解整治促提升的第一受益人。
剥离白菜帮的同时,也要做好白菜心。北京制定实施加快科技创新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等10个高精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产业发展综合实力持续提升,让北京经济更有含金量、更具活力和韧性。
一面是疏解,一面是对接。在唐山,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有了首钢等12家市属重点企业助力;在张家口,北京·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引导和推动北京大数据产业链的部分环节向张北汇聚落地;在天津,武清电子商务产业园已吸引北京的几十家电子商务企业签约落户。
7年巨变,是经济结构从“大而全”迈向“高精尖”,是产业发展从单枪匹马化为三地协同,是百姓家门口从喧闹杂乱变成精细治理……千年古都深刻转型,北京已掀开减量发展的新篇章。
中国网地产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以引导正确的行业舆论导向为己任,为行业上下游关联企业、相关产业提供一个高效沟通与互动的优质平台。
网友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