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凌晨,演员高以翔在录制综艺节目时不幸晕倒,经抢救送医后去世,年仅35岁。
据新闻描述,高以翔在“跑步时晕倒休克,现场采取急救措施进行心肺复苏”。最后节目组官方声明证实是心源性猝死。
高强度运动和通宵工作,堪称“两大心脏猝死高危因素”。
而这一节目的设定,既包含各种高强度运动,又是连夜录制,“夜间追跑”,对于明星体能的挑战其实非常大。
心源性猝死,也就是心律失常,心梗等心脏问题造成的猝死。数据显示,我国心源性猝死发病率在40/10万~ 50/10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1]。
和很多人的认知不同,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患者,大多数从来没被确诊过心脏疾病[2]。
但是,75%的心源性猝死者可能有潜在的肥厚型心肌病或冠心病。其中,冠心病导致的猝死,死者大多在35岁以上;而心肌病或致命性心律失常导致的猝死,在35岁以下的年轻人里更常见。
国外研究显示,大约有20%的心源性猝死是在运动时发生的[3],而在中国一项南方人群的研究中,剧烈运动造成的心源性猝死的比例大概在7%左右[4]。
剧烈运动时,全身耗氧量增大,心脏做功增加,心肌供血不足,容易出现急性心梗甚至猝死。
但和心梗相比,肥厚型心肌病在运动性猝死中占有更主要的原因[5]。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左心室壁异常增厚的病变,往往和遗传有关,由于泵血受影响,容易发生血流动力学的梗阻。
这种病导致心脏骤停的病人都很年轻,有的甚至只有20 ~ 30岁,却比年纪大,有心脏病史的人更难救回来。
他们在心脏骤停前大多存在室性心动过速,导致了室颤出现。这种情况必须在黄金4分钟内用AED除颤器除颤,越快越好,否则无力回天。
熬夜和猝死的关系,此前已得到过研究确证: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和每天睡6 - 9小时的人相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风险会增加27%[6],心梗风险增加20% [7]。
另外,在寒冷天气下,由于心脏做功增加,耗氧量增大,冬末春初季节更容易发生心脏猝死[8]。
此外,有网友爆的料,在高以翔晕倒前,节目组已经连续录制了超过17个小时。
另外,在心脏骤停发生时,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至关重要,沐鸣平台杏3直属招商但类似事件的急救中,经常会出现以下2个问题。
第,一急救的反应时间过慢。
心脏骤停后,大脑血流停止,病人的意识会在6秒内丧失。如果此时供氧立即恢复,病人可在几秒到几分钟内恢复意识。
而大脑缺氧2分钟,会造成局部损伤;大脑缺氧超过4分钟,脑细胞开始永久性地丧失;而如果大脑缺血性缺氧超过10分钟,大多数人已经无法恢复意识[9]。
所以,心脏骤停的黄金急救时间只有4分钟。
但数据显示,我国急救的平均反应时间为16.5分钟,有些地区甚至在半小时以上,导致很多生命白白逝去[10]。
第二,当医护人员到来前,除了心肺复苏,还应该使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
发生心源性猝死时,往往伴有室颤。心肺复苏只能帮助心脏泵血,恢复大脑供血,却不能纠正夺命的室颤。研究表明,发生心脏骤停时,如果10分钟内未进行除颤,95%的患者会死亡。只有尽早使用AED结合心肺复苏,才能大大提高抢救的成功率[10]。
当有人倒地时,正确急救方法是:
1)判断现场环境是否安全
如果安全,可让倒地者继续躺在原地;如果存在漏电等不安全的情况,或路面温度高,可移动到就近的树荫下或室内。
2)判断有无反应
跑到倒地者旁边,拍肩膀大声呼唤对方。如果能睁的眼,说话,手脚能活动,说明有意识,多躺一会就行,如果没有任何反应,说明出现了意识丧失(昏迷),马上让旁边的人打120,并拿来最近的AED。
3)判断有无呼吸
对于普通人而言,摸脉搏判断心跳难度较大,所以判断呼吸即可。
方法是,观察胸腹部是否有上下起伏(用手测鼻息效果并不好)。如果5 ~ 10秒内都没有起伏,才判断为“无呼吸”。注意,心肺复苏是给无反应,无呼吸,无心跳的人才能用。
如果有呼吸:让病人侧卧,别的啥也不用做,等待救援即可;
如果无呼吸:第一时间实施心肺复苏,直到病人苏醒或急救人员到达。
4)使用AED和心肺复苏[11]:
在AED到来之前,进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胸外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速率为每分钟100 ~ 120次,30次按压后2次人工呼吸,交替进行,直到AED抵达。
AED到来后,尽快用上AED看是否需要除颤。如果除颤,AED会自动给予除颤。
第一次除颤后不要关机,马上接着再进行2分钟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同前),再用AED第二次除颤,然后再进行高质量心肺复苏,如此循环,直到专业救护人员到来或患者恢复呼吸。
可能很多人会问,猝死会有早期征兆吗,能提前防范吗?
很遗憾,“猝死”的字面意思就是“突然死亡”,事先很难发现预警信号。
有研究发现,超过50%的中年心脏猝死者,沐鸣平台杏3直属招商在猝死前4周内会出现预警症状[12],如胸痛,呼吸困难。但仍然有的人没有症状出现。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建议大家定期体检;怀疑自己心脏有问题的,可去心内科检查心脏彩超,运动心电图;在疲劳时,感冒时要避免剧烈运动。
如果每一次猝死事件都要用生命才能唤起大家对猝死的关注,代价未免太沉重。
珍爱生命,从拒绝“玩命”工作和非专业运动员进行危险运动开始,从定期体检开始,从普及AED开始,从普通人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开始。
网友回应